山東:節水激活現代高效農業
山東是農業大省。據2008年統計,全國1/10的糧食由山東生產,而山東水資源量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100左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作為一個嚴重缺水的地區,如何在占全省用水總量70%的農業用水上做文章,一直是山東省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點。
機制不完善、投資無保障、區域發展不平衡,是許多地方農業節水面臨的共同難題。而在山東,通過做活農業節水文章,因地制宜,探索適合不同區域的節水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引入市場化運營管理模式,不斷進行機制體制創新,這些難題正逐漸破冰。
因地制宜 多種節水模式齊開花
微灌、滴灌、噴灌技術節水效果顯著,但是資金投入大,維護成本高,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地方。節水需要因地制宜,務實的山東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記者在采訪中看到,這里既有建設了10座高效滴灌大棚、300畝半固定式噴灌、120套IC卡智能灌溉系統的膠州市萬畝農田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又有以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技術改造為特色的濱州市打漁張灌區和博興小農水重點縣。
山東省農業節水因地制宜,針對五種不同的區域,探索出了五種不同的農業節水模式和綜合性節水技術。膠東半島地區以龍頭基地和農業園區為重點,大力發展微滴灌等自動化控制高效灌水技術;魯北積極推行灌區末級渠系改造;井灌區全面實施管道化改造;魯中南充分利用除險加固后的中小水庫、塘壩等,發展自壓管道節水系統。
以膠州和濱州兩地為例,這里雖然采用了不同的節水灌溉模式,但是由于契合當地實際情況,都取得了顯著的節水成效,農業節水兩地開花。
在膠萊鎮萬畝優質高效蔬菜示范園,記者看到成片的大蔥正采用低壓管道進行灌溉,長勢喜人。而大棚內,則栽種著使用滴灌系統的有機西紅柿。南王疃村村民張吉安給記者算了筆賬:家里的8畝大白菜,按每畝地每年節省200元來算,一年下來就省下了1600元錢。膠州市節水灌溉工程實施后,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84,年節水約2430萬立方米。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4萬畝,為農民增收1.02億元。
而在濱州市博興縣小農水建設項目區,當地村民正在加緊建設四斗渠襯砌工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使原來“上游水漂漂,下游無水澆”的打漁張灌區重現生機。目前濱州市已建成大中型灌區13處,累計完成國家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37期,投入資金4.8億元,完成干渠襯砌224千米,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積200多萬畝,昔日“十年九旱”的濱州如今“糧豐林茂”。
量水而行 種植結構調整促升級
“水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才是最大的浪費,合理配置對節水工作非常重要。”山東省水利廳副廳長劉勇毅對記者說。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除了在區域層面做好因地制宜的大文章,山東省還做活了量水而行、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細文章。
在水資源總量有限而用水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即使通過調水或開源,到2020年山東省仍存在44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缺口。要從根本上解決日益突出的缺水問題,就必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水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就成了內涵式發展的關鍵。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可以有效提高農田節水灌溉率,使單方水能夠實實在在生產出最大的價值,實現水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山東省通過調低水田的比例,限制了部分高耗水、不耐旱經濟作物的種植,水分利用效率由1公斤提高到1.5公斤。
膠州市按照土地灌溉條件合理調整土地種植結構,將全市81.17畝耕地分成旱地、半干旱地、水澆地三個等級,按照“五區一帶”的總體規劃,確立了以膠萊、膠北、膠西為主的蔬菜種植區,以洋河為主的畜牧養殖區等。膠州市堅持將發展節水灌溉與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結合起來,耕地調整種植結構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12萬畝耕地改種蔬菜實現增收6億元。
基于水情的種植結構調整,推動了農業產業布局的優化以及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由于生態環境惡劣,濱州農民守著大片的鹽堿地只能種種棉花,調整種植結構只能有心無力。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后,濱州市實現了農業生產條件的優化重構,形成了“糧棉、蔬菜、冬棗、畜牧、水產”五大特色主導產業,51個市級農業標準化基地相繼在濱州建成。
因勢利導 市場化機制破解管護難題
在農業節水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經常存在“有人用,沒人管”的現象,主體缺位和管理脫節是許多地方共同反映的問題。同時,節水灌溉工程也存在投資高、組織難的問題,畝均投入500~1000元,投入回收周期長。針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投資和管理難題,山東省積極進行機制體制創新,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引入市場化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化節水服務組織的潛力,形成以利益主導的節水機制,使節水工程走向了“自我維持、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青島市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群眾通過戶辦、聯戶辦、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大力興辦民營節水灌溉工程;通過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回收資金,發展節水灌溉。
投資1500余萬元的李哥莊鎮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即是膠州市利用民營投資的一個范例。濱州市濱城區三河湖鎮則在全國首創拍賣農田灌溉權的模式,全鎮77個村以專業服務隊競標灌溉權,實現了村級小型水利設施監管改革。
在工程管理方面,節水灌溉協會、節水股份制公司、水利合作社、節水灌溉公司等社會化節水服務組織的建立,形成了良性的工程管護機制。
“青島市通過確定專業化管理組織或拍賣、承包、租賃等方式落實工程管護責任,要求節水工程的經營按照市場體制運營,初步解決了農民群眾一家一戶澆地難組織、難管理、費用高的問題?!鼻鄭u市水利局局長于睿介紹說,“節水灌溉的發展和普及,還促進了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和完善?!?/span>
濱州市則堅持讓農民用水者協會當“龍王”,調動農民“自己事自己辦,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積極性。膠州市充分發揮了鎮村組織機構的服務職能,形成了協會自主管理同行政組織機構互相補充的高效管理模式,促進節水灌溉的健康發展。
農業缺水的瓶頸一旦打破,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便水到渠成。節水灌溉發展已經成為促進山東農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強勁動力。農業節水灌溉的發展,引起了群眾耕作種植觀念的改變,以前一家一戶分散種植轉變成聯產集中型種植,為農業規模經營提供了前提條件。種植模式由單純種植糧食作物向種植蔬菜、果樹、花卉、種子培育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轉變,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節水灌溉使農民從繁重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富余勞動力。
如今,膠州大白菜、王疃大蔥、沙梁大姜已經成為昔日“膠北糧倉”在全國響當當的品牌;濱州市著力打造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已建成第一批共58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形成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山東農業節水,不僅僅節約了水資源,還富了一方百姓,推動了農業現代化轉型,促進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